查看原文
其他

蜈支洲岛的海洋牧场: 中国蓝色生态文明试验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智渔 Author 中外对话

For English version, click 'Read More'.


文 | 张春  海子易


从2011年投下首块鱼礁开始,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已经进行了10年。

  

研究人员在海南三亚的蜈支洲岛投下人工鱼礁,孕育出珊瑚、吸引来鱼群以及潜水观光的游客。这样的海洋牧场模式是否会为中国建设蓝色生态文明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从2011年投下首块鱼礁开始,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已经进行了10年。这十年间,珊瑚自己从水泥礁石上长了出来,鱼群一点点扩大。因为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最近面积从建设初期的一千亩,扩大到了四千亩。
 
对指导了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设计并全程参与建设的王爱民来说,这是一个满意的成绩,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王爱民是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研究贝类养殖多年,同时,也是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牧场团队的教授,从2009年牵头编制《三亚近海海洋牧场规划》,到近年编制《海南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一直是海南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以王爱民的经验,有企业参与经营的海洋牧场建设,其长期生态和经济效益将更有保障。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即由海南蜈支洲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政府共同投资,公司经营、海南大学海洋牧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合作建设。靠近海南东南边蜈支洲岛的这个海洋牧场,是中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经过多年建设,2019年成功列入了第五批中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蜈支洲岛的海上旅游项目
 
海洋牧场最初是从日韩美等国兴起,被认为是有效的渔业资源恢复方式并被引入中国。从2015年到2025年,中国拟通过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等方式,建设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以此推进全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和发展。沿着海岸线从北到南,每个沿海省市都有建设海洋牧场,其中水深较浅的黄渤海沿岸最为密集,这里也是增养殖型牧场主要分布区。

在海南大学海洋牧场团队的技术支撑下,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在单纯的投放人工鱼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研发元素。从2017年开始,他们除了进行投礁区域监测,珊瑚礁生长状况和渔业资源变化的评估,也开始做经济贝类底播增养殖的研究,以提高海洋牧场的经济效益。

▲转运和投放人工渔礁
 
海洋牧场的建设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投礁”。借着中国国内蓝色碳汇发展的趋势,王爱民甚至也希望海洋牧场建设能够助力蓝碳增汇。人工鱼礁上生长的珊瑚礁,藻类和贝类,和准备底播的贝类,也是中国正在研究中的蓝碳扩增领域。
 
不过,这些工作,王爱民认为只能在有企业经营维护的海洋牧场中才能更好进行。中国的海洋牧场按照管理类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型牧场,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为主要目的,建设以投放人工鱼礁为主,不足之处是缺少后期的维护和建设效果评估;还有一类,是如蜈支洲岛的海洋牧场,由公司主导建设与经营,在鱼礁投放之外,也谋划渔业、第三产业的营收,还能防止因为渔民炸鱼和破坏性捕捞的功亏一篑。
 
据王爱民介绍,目前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将公益型海洋牧场让企业代管与经营的可行性,这样在鱼礁建设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之后,企业便可以跟进维护并据此创收,企业再投资继续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

当然,要实现这个想法至少还有两个问题待解,一是企业以何种法律程序以及多少海域使用成本,取得公益型海洋牧场的海域使用权,公益型海洋牧场的海域使用权当前属于地方渔业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二是公益型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功能在开展经营后如何保障养护效果,以及如何确保在海洋牧场周边捕捞的渔民依然公平享有公益型海洋牧场的养护成果。
 
我们采访了王爱民教授,希望能从他的讲述中了解以海南蜈支洲岛为代表的中国海洋牧场多年建设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中国海洋牧场将去往哪里。

本文首发于智渔(ID: ZhiYu-ChinaBlue)。感谢本项目的中方合作单位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对本片拍摄制作提供的大力支持。视频中使用的音乐如下: "One Little Triumph", "CicleGerano", "Sage the Hunter", "Hundred Mile", "So Go We" (由Blue DotStudios依照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许可发布)

■ 张春,中外对话高级研究员。制片:海子易。


  推荐阅读


⭐精彩继续,将中外对话设为星标


  For English version, click 'Read Mor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